科普动态
关注锐赛微信公众号获取即时消息

打破“致残魔咒”!干细胞疗法为小脑萎缩患者打开希望之门

来源:锐赛细胞库 发布:2025-10-13 阅读:4


01

引言


小脑萎缩症(特别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亚型)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。若父母一方患病,其子女不分性别均有50%的概率遗传致病基因并发病。除遗传因素外,病毒感染、中毒以及长期脑供血不足也可能诱发该病。


wechat_2025-10-13_110316_968


这种病症的核心特征,是进行性的小脑性共济失调与脑干损害,它会一点点剥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,且发病群体多集中在青壮年时期,病程漫长(部分病程可长达20 年之久)。


小脑萎缩本身虽不直接致命,但致残率极高,初期常表现为口齿不清、步态不稳、共济失调、行动跌跌撞撞,行走姿态蹒跚,因此患者群体常被形象地称为“企鹅家族”。


随着病情进展,晚期可能出现吞咽困难,最终导致卧床不起、需依赖鼻胃管进食,生活无法自理,甚至最终危及生命。



02

干细胞突破:为患者打开 “新通路”


目前医学上对小脑萎缩症的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、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,旨在缓解症状、延缓进展。


干细胞疗法的出现,为这一疾病的治疗带来了 “突破级” 希望。


科学研究证实,干细胞疗法能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受损的小脑组织,改善患者的核心症状——比如记忆力减退、头痛头晕、反应迟钝、行走不稳、神情呆滞等,甚至能帮助部分患者重新恢复基本生活自理能力。


干细胞治疗的 4 大核心机制


干细胞之所以能在小脑萎缩治疗中展现潜力,关键在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,具体可通过 4 大机制发挥作用:


① 细胞替代:填补神经损伤空缺


干细胞能够直接分化为功能正常的神经细胞,替换因疾病损伤或死亡的神经元,从而恢复神经网络的完整性,改善共济失调症状。


② 抗炎作用:为神经再生 “扫清障碍”


共济失调往往伴随着慢性炎症反应,而干细胞具有分泌抗炎因子的能力,可以减轻炎症,为神经再生创造有利条件。


③ 神经营养:为神经细胞 “保驾护航”


干细胞可释放多种神经营养因子(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、神经生长因子等),这些因子就像 “营养剂”,能促进受损神经细胞的存活与再生,为小脑组织的修复提供必要的 “能量支持”。


④ 修复胶质疤痕:打通神经再生通路


共济失调患者的神经胶质疤痕可能阻碍神经再生,而干细胞具有增殖和分化产生新的胶质细胞的能力,有助于修复疤痕组织,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。



03

临床案例见证


随着研究的深入,国内外已有多项临床试验与案例证实了干细胞治疗的潜力,其中不少权威报道与研究成果,让患者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:


 CCTV-10报道干细胞治疗小脑萎缩案例


两位患有家族遗传性小脑萎缩的年轻患者,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后,身体状态显著改善 —— 曾经的步态不稳、反应迟钝逐渐消失,重新找回了年轻人的活力,生活质量大幅提升。



 CCTV-7报道干细胞治疗共济失调案例


一位热爱舞蹈的女孩,因患上 “共济失调” 失去平衡能力,病情严重时连吃饭、喝水都无法自理。


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后,她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,不仅能正常生活,还重新跳起了简单的舞蹈动作,这份 “回归热爱” 的改变,成为干细胞疗效的生动证明。



韩国研究:60 岁患者的 “逆转” 之路


韩国庆北大学研究团队曾在《Medicina》杂志上,公布了一则极具参考价值的案例:一名患者 60 岁时出现进行性步态障碍,62 岁确诊共济失调,药物治疗无效后选择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。


他以 36 岁的儿子为供体,每 4 周接受两次鞘内注射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。治疗前,患者不仅有肢体距离障碍、步态共济失调,脑部 MRI 还显示明显小脑萎缩;治疗后,他的 K-SARA 评分(共济失调评估量表)显著改善,运动症状主观缓解,且整个治疗与随访过程中,未出现任何不良事件,充分证实了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。


wechat_2025-10-13_110423_452



04

结语


对无数小脑萎缩与共济失调患者而言,干细胞治疗不是 “遥不可及的概念”,而是一扇实实在在的 “希望之门”。它的多机制协同作用、可重复的临床效果,以及不断积累的安全性数据,为这一技术的临床转化筑牢了根基。


如今,以干细胞为核心的再生医学,正逐步成为继药物治疗、手术治疗之后的 “第三种疾病治疗途径”。


随着全球科研人员的持续探索,我们有理由相信,未来干细胞疗法将加速向临床应用转化,不仅为小脑萎缩患者,也为更多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,带去重获健康的可能,让 “企鹅家族” 的脚步不再蹒跚,让热爱与生活重新回归。


内容来源网络公开资料,锐赛新媒体中心 综合整理。


声明:本文内容仅用于科普交流,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或治疗方案推荐。


文中涉及的科研成果、临床数据等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文献及权威机构发布,仅供参考。由于医学的复杂性,个体案例不代表普遍疗效,请勿盲目解读。


本平台不对用户基于本文内容作出的任何决策承担责任,相关治疗请务必前往正规医疗机构,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。


本文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。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公众号所有。


cache
Processed in 0.012554 Secon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