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动态
关注锐赛微信公众号获取即时消息

腰痛反复治不好?干细胞:修复椎间盘,给疼痛踩 “刹车”

来源:锐赛细胞库 发布:2025-10-13 阅读:5


01

引言


加班到傍晚想起身活动,腰却像被黏在椅子上似的僵硬;蹲下来系运动鞋带,腰部突然窜出一阵刺痛,得扶着桌角才能缓缓站直;就连深夜翻身,都要屏住呼吸小心翼翼 —— 生怕稍微一动,腰就像要 “脱节” 似的疼。



很多人被这种腰痛缠上后,试过按摩、针灸、吃止痛药,甚至咬牙做了手术,可疼痛还是反反复复,始终没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。


 腰痛反复不好?先搞懂这 3 个 “元凶”


想解决腰痛,得先弄明白它到底从哪来。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腰痛,大多和这三类问题有关:


1. 腰椎间盘突出:椎间盘是脊柱中起到“缓冲垫”作用的组织,随年龄增长或因长期不良姿势(如久坐、反复弯腰),椎间盘逐渐退化、弹性减弱,甚至破裂导致髓核突出,压迫神经,引发剧烈疼痛。


2. 腰肌劳损:现代生活方式中,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(如办公久坐、站立工作),加上缺乏运动,容易导致腰部肌肉持续紧张,就像一根始终绷紧的弦,久而久之形成劳损,出现炎症和粘连,即使休息也难以彻底缓解。


3. 腰椎退行性变:年纪大了之后,腰椎会慢慢出现 “老化” 迹象:比如长出骨刺(骨质增生)、关节磨损、椎管变窄。这些问题会压迫周围的神经和血管,除了腰酸胀痛,还可能让人腿发麻、走路没力气。


常见的保守治疗如口服止痛药,虽可临时缓解症状,但治标不治本,长期使用还可能引起胃肠道或肝脏负担;手术干预虽在某些病例中效果明确,却伴随较大创伤、高昂费用及术后并发症风险;物理治疗如按摩、理疗能暂时放松肌肉,却难以实现椎间盘和神经的根本修复,一旦停止治疗,疼痛易再次复发。


传统疗法存在诸多局限,干细胞疗法逐渐脱颖而出,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方向。



02

干细胞:给 “磨损” 的腰椎按下 “重启键”


能帮上忙的是间充质干细胞(MSCs),它就像一个 “多功能修复工”,对付腰痛有三大招:


定向修复:能朝着椎间盘细胞的方向生长,帮受损的椎间盘再生,延缓甚至逆转退化;


消炎促修复:会分泌抗炎因子、促血管生成因子,减轻腰部炎症,改善血液循环,给组织修复搭好 “环境”;


恢复结构:还能刺激胶原 Ⅱ、蛋白聚糖生成,让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慢慢恢复,从根本上解决疼痛源头。


这些年,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干细胞疗法的效果,几个典型临床案例尤其有说服力:


 案例 1:13 年腰痛,5 天缓解


2023年,期刊《Current Stem Cell Research & Therapy》发表了一篇研究,为干细胞治疗慢性腰背痛提供临床证据。



该案例患者为一名47岁男性,患有严重腰背痛长达13年,多种保守治疗均效果不佳。最终他接受了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(UC-MSCs)的治疗方案,具体包括:


静脉输注:UC-MSCs,促进全身性修复与免疫调节;


局部精准注射:将细胞注射至8个腰椎小关节,另向硬膜外腔注入细胞,针对性修复退变椎间盘和关节。


治疗过程顺利,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或并发症,治疗结果更是令人鼓舞:



5 天后,他的腰痛明显减轻,背部痉挛完全消失;不用再靠止痛药才能睡着,睡眠质量大幅提升;连颈椎神经根的疼痛都缓解了 98%,生活终于恢复正常。


 案例 2:10 人试验,71% 有效率


《Transplantation》上的一项研究中,研究人员招募了10名患者,所有患者均患有严重型腰椎间盘突出,且在招募前至少6个月对常规治疗无应答,并伴有保留外部纤维环和持续性腰痛。



患者被1:1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,在局部麻醉下,治疗组患者移植MSC(每个椎间盘注射含25×106 MSC的2mL生理盐水),对照组患者注射2mL 1%甲哌卡因对靠近病变椎间盘的椎旁肌肉组织进行浸润。


与对照组相比,接受MSC治疗的患者在腰椎疼痛(VAS)和功能障碍(ODI)方面显示出了快速而显著的改善。镇痛效果明显,有效率接近71%,疼痛改善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


此外,研究者还发现,MSC治疗的患者中,Pfirrmann分级量化的退行性病变得到改善,而对照组却发生了恶化。


 案例 3:随访4-6年,效果持久


Elabd 等对 5 例患者使用了缺氧预处理的 MSCs 治疗,并进行了 4 ~ 6 年的随访,结果发现接受 MSCs 治疗可减轻椎间盘突出,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,且 BMSCs 注射量与改善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。




03

结语


随着干细胞技术不断进步、临床应用越来越深入,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价值正被更多人认可。


未来,它不光有望成为解决慢性腰痛的 “突破性疗法”,还可能被用到更多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,给被病痛困扰的人带来更根本、更长久的健康解决方案。


内容来源网络公开资料,锐赛新媒体中心 综合整理。


声明:本文内容仅用于科普交流,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或治疗方案推荐。


文中涉及的科研成果、临床数据等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文献及权威机构发布,仅供参考。由于医学的复杂性,个体案例不代表普遍疗效,请勿盲目解读。


本平台不对用户基于本文内容作出的任何决策承担责任,相关治疗请务必前往正规医疗机构,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。


本文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。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公众号所有。


cache
Processed in 0.013170 Secon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