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锁西西里岛百岁老人的 “免疫密码”!如何活过100岁?普通人也能抄作业
引言
提到衰老,很多人会下意识联想到身体机能的逐步衰退 —— 而免疫系统的 “力不从心”,正是衰老过程中最关键的变化之一,这在科学上被定义为 “免疫衰老”。它会让老年人更易遭遇感染侵袭,疫苗保护效果大打折扣,甚至可能推高癌症发病风险。

但在意大利西西里岛,一群 “超级百岁老人” 却打破了这份 “衰老常规”:他们不仅跨越百年时光,更拥有一套让人惊叹的 “超级免疫系统”。
这不禁让人追问:长寿与免疫系统之间,究竟藏着怎样的深层关联?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份 “长寿免疫密码”。

百岁老人免疫储备堪比80岁
国际期刊《Aging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》曾发表一项研究,为我们揭开了西西里岛长寿群体的免疫秘密。
研究团队对西西里岛214名不同年龄段的健康个体进行了深入研究,年龄范围从22岁到111岁不等。研究团队通过流式细胞术,精确分析了这些个体血液中T细胞和NK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变化,并探讨了这些变化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。
免疫储备力:超级百岁老人堪比 80 岁群体
从研究数据来看,用红点标记的超级百岁老人,其 naive CD4+ T 细胞(未激活的初始免疫细胞)占比明显高于 90-100 岁群体,与80岁群体相当,表明其免疫储备能力更强。
与此同时,他们的效应记忆 T 细胞(EM),尤其是 CD8+ EM 细胞占比极高,形成了“快速响应”的免疫防御网络。

NK 细胞:打造 “精准杀伤” 的先天免疫防线
除了 T 细胞,作为先天免疫系统核心力量的 NK 细胞,在超级百岁老人身上也表现出异常活跃的状态。研究发现,随着年龄增长,超级百岁老人的总 NK 细胞占比逐步提升,而其中最具细胞毒性的 CD56low CD16 + 亚群占比更是显著增加。
这类高活性 NK 细胞,就像免疫体系中的 “精准狙击手”,能高效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—— 包括可能引发癌症的突变细胞、被病毒感染的细胞,这或许是他们能抵御疾病、跨越百年的关键原因之一。

性别差异:女性长寿背后的免疫优势
研究还意外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:在长寿与免疫抗衰这件事上,女性似乎更具天然优势。
女性相比男性,在naive T细胞和某些T细胞亚群上表现出更强的抗衰老能力。女性在老年时仍能保持较高的naive T细胞比例,这可能与她们更强的胸腺功能和激素水平有关。男性在老年时CM CD4+ T细胞比例显著下降,而女性则相对稳定。
这一研究结果也与Nelli等人发现的结果一致,全球范围内的百岁老人中,女性占据了绝大多数,比例高达80%以上,而且女性的生存率通常都高于男性,预期寿命的性别差距为 4.2 至 6.2 岁。

普通人的 “免疫守护指南”
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天生拥有百岁老人那样的 “超级免疫”,但这项研究无疑为我们指明了方向:免疫系统的健康程度,正是决定我们能否拥有长久且高质量生命的核心。想要守护免疫、对抗衰老,普通人也能从这些方面入手:
1、筑牢日常基础:4 个习惯为免疫 “充电”
免疫系统的稳定,离不开日常的细心呵护:
均衡饮食:为身体摄入全面的蛋白质、维生素、矿物质,比如多吃新鲜蔬果、优质蛋白,为免疫细胞提供充足 “能量补给”;
适度运动:规律的快走、瑜伽、游泳等运动,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,让身体保持活力;
情绪管理:长期焦虑、压力会 “消耗” 免疫力,学会通过冥想、社交等方式调节情绪,减少身心负担;
充足睡眠:睡眠是免疫细胞修复的关键时段,成年人保证 7-8 小时高质量睡眠,才能让免疫系统 “养精蓄锐”。
2、前沿助力:免疫细胞疗法的抗衰潜力
除了生活方式调整,前沿医疗技术也为免疫守护提供了新选择 —— 免疫细胞疗法。根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抗衰老分会发布的《免疫细胞抗衰老技术规范化指南》,这种疗法能提升自身免疫细胞水平,帮助清除体内毒素和炎症因子,为健康细胞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,从而减缓衰老进程,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。
趁年轻,为免疫系统“存粮”
免疫细胞的 “年轻态”,就像一笔越存越珍贵的 “健康存款”—— 年轻时储备越充足,年老时面对衰老的 “消耗” 就越从容。
西西里岛百岁老人的后代或许有基因 “加持”,但普通人也能主动为免疫系统 “充值”:在年轻健康的时候,将自己活力满满、多样性丰富的免疫细胞当作 “生命种子” 储存起来。等到未来年老,或是面临慢性病、癌症等健康挑战时,这些 “种子” 就能派上用场,帮助维持免疫力、延缓衰老,为健康筑起一道坚固防线。
衰老虽无法逆转,但免疫系统的 “折旧速度”,却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。别等细胞 “库存不足” 才追悔莫及 —— 从现在开始,关注日常免疫呵护,抓住年轻的机会储存健康细胞,就是为未来的自己 “锁住” 那份对抗时光的底气。
内容来源网络公开资料,锐赛新媒体中心 综合整理。
声明:本文内容仅用于科普交流,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或治疗方案推荐。
文中涉及的科研成果、临床数据等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文献及权威机构发布,仅供参考。由于医学的复杂性,个体案例不代表普遍疗效,请勿盲目解读。
本平台不对用户基于本文内容作出的任何决策承担责任,相关治疗请务必前往正规医疗机构,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。
本文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。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公众号所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