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动态
关注锐赛微信公众号获取即时消息

不用清肠、不遭罪!甲基化检测:结直肠癌早筛的“轻松方案”

来源:锐赛细胞库 发布:2025-09-24 阅读:11


01

引言


结直肠癌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,尤其在中国,这一疾病更是常见。


去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《2024年国家癌症报告》里显示,结直肠癌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癌症,更令人忧心的是,结直肠癌死亡率同样位居前列,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四。


中国男女性前十位恶性肿瘤发病率及顺位


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,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,错过了手术的最佳时机。近年来,结直肠癌诊疗不断迎来突破——从精准靶向到细胞治疗等免疫疗法,这些新兴手段为晚期患者打开更多生存窗口。但即便治疗技术持续进步,晚期患者的预后依然很差,即使接受一线化疗,中位总生存期也约为30个月。


不过大多数结直肠癌的进展是“腺瘤-腺癌”途径,从腺瘤到癌一般要10~15年,这个时间是我们“拦截”的好机会。这里说的“拦截”,指的就是早期筛查。


目前,结直肠癌筛查主要有粪便潜血检测、血液肿瘤标志物、影像学检查或内镜检查,但这些方式,往往存在不少让大众却步的问题:


粪便潜血检测:易受饮食、药物影响,对早期病变识别能力有限,还需自行取样,遇到特殊情况(如腹泻、无便)时根本无法完成;


血液肿瘤标志物:像 CEA 这类指标,对早期结直肠癌的判断准确性不高,更多用于术后随访,而非早期筛查;


影像学检查:需要严格的肠道准备,对设备和医护技术要求高,还可能有辐射风险;


内镜检查:虽被视为 “金标准”,但属于侵入性检查,同样需要肠道准备,还可能引发并发症,很多人因恐惧而拒绝参与。


这些痛点导致不少人逃避筛查,错过早期发现的机会。好在随着技术发展,一种靠 “抽血” 就能捕捉结直肠癌信号的检测方式逐渐走进大众视野,它就是DNA甲基化检测


近年来,DNA 甲基化检测技术在结直肠癌筛查领域逐渐成熟,还得到了多项权威指南和专家共识的认可,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筛查新选择:


《肿瘤 DNA 甲基化标志物检测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(2024 版)》明确:外周血甲基化检测(如 Septin9 基因)对结直肠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表现优异,若联合 Septin9、SDC2、BCAT1 三个基因检测,准确性还能进一步提升,联合其他筛查手段后诊断效能更突出;



《成人个体化健康体检项目推荐专家共识(2023 年)》也将血浆或粪便基因甲基化检测纳入结直肠癌风险筛查推荐项目,肯定其在早期筛查中的价值。




02

DNA甲基化检测:原理 + 核心优势


要理解结直肠癌基因甲基化检测,得先认识它的检测原理。


 1. 检测原理:抽5ml血,捕捉肿瘤 “基因信号”


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细胞凋亡后,会释放携带甲基化异常的 ctDNA(循环肿瘤 DNA)到血液中。DNA甲基化检测只需抽取5ml外周血,提取其中的ctDNA,通过专业技术检测与结直肠癌相关的基因甲基化水平(如 Septin9、SDC2、BCAT1),再通过算法判断风险 —— 数值低于阈值提示癌变可能性低,高于阈值则需进一步做肠镜确诊。



 2. 核心优势:解决传统筛查的 “老大难”


相比传统筛查方式,DNA甲基化检测有如下优势:


取样方便:无需处理粪便,仅需少量血液,依从性高,不会因无便、腹泻等情况导致检测失败;


覆盖全面:不仅能识别晚期病变,对早期结直肠癌也有较好的检出率,还能覆盖多种病理类型,减少漏诊;


适用广泛:术后造瘘患者无法用粪便样本监测复发,血液检测不受影响,还可用于术后疗效评估。



03

谁该做?这些人群建议重点关注


根据指南推荐,以下人群尤其需要重视结直肠癌筛查,可优先考虑 DNA 甲基化检测:


· 40 岁以上,无论有无肛肠不适;


· 有结直肠癌、腺瘤息肉病家族史(一级亲属患病);


· 已发现结直肠腺瘤息肉、炎症性肠病;


· 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、吸烟酗酒,或患有 II 型糖尿病;


· 出现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、便血、腹痛等症状。


筛查流程也很清晰:先通过风险评估或直接检测,若结果阳性,进一步做肠镜确诊;若阴性,定期随访即可。



04

检测前注意:这些情况需提前告知


为确保检测准确性,若存在以下情况,建议提前告知:


· 处于孕期,可能出现假阳性;


· 正在服用去甲基化药物,可能导致假阴性;


· 1 个月内有输血或骨髓移植史,或刚输液后,可能干扰结果;


· 血液样本保存不当、出现黄疸、乳糜血等情况,会影响检测质量。



05

早筛查,是对抗结直肠癌的 “关键一步”


结直肠癌从癌前病变发展到晚期,往往需要数年时间,早期筛查是阻断病情进展的关键如今,DNA 甲基化检测为结直肠癌筛查提供了更便捷、精准的选择,尤其适合害怕内镜、取样不便的人群。


别让 “怕麻烦” 耽误最佳时机,主动筛查、管理健康,才能让结直肠癌 “无机可乘”。你的健康,值得更精准的守护。


内容参考公开资料及文献,锐赛新媒体中心 综合整理。


声明:本文内容仅用于科普交流,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或治疗方案推荐。


文中涉及的科研成果、临床数据等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文献及权威机构发布,仅供参考。由于医学的复杂性,个体案例不代表普遍疗效,请勿盲目解读。


本平台不对用户基于本文内容作出的任何决策承担责任,相关治疗请务必前往正规医疗机构,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。


本文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。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公众号所有。


cache
Processed in 0.015075 Secon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