控制率超86%!晚期肾癌有新“方案”:NK细胞联合疗法
引言
肾细胞癌是泌尿系统高发恶性肿瘤之一,晚期患者常伴随肿瘤转移和严重症状,如腰痛、血尿及体重下降,生活质量显著受损。目前,靶向药物(如舒尼替尼)是主流治疗方案,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控制病情,但长期使用易引发不良反应,影响治疗依从性。
近期,一项发表于《实用医学杂志》的临床研究《自体 NK 细胞在晚期肾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免疫功能、肿瘤标志物的影响》,为晚期肾细胞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。

NK 细胞:人体免疫系统的 “第一道防线”
NK细胞,全称“自然杀伤细胞”(Natural Killer Cell),是人体免疫系统的 “第一道防线”。
与其他免疫细胞不同,NK细胞无需预先致敏,就能直接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。在正常人体内,NK 细胞时刻巡逻,一旦发现异常细胞,便迅速出击,将其消灭,从而维持身体的健康平衡。

然而,在癌症患者体内,尤其是晚期肾细胞癌患者,NK 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往往会显著下降,使得肿瘤细胞有了可乘之机,肆意生长和扩散。
自体NK细胞 + 靶向,效果到底有多好?
这项研究共纳入了 61 例晚期肾细胞癌患者,通过 “倾向性评分匹配” 分成了两组:
靶向组(31例):接受支持治疗联合舒尼替尼(每日口服50mg,用药4周后停药2周,6周为一个周期);
细胞组(30例):在相同靶向治疗基础上,额外添加自体NK细胞治疗。每6周回输一次,每次输注(3–5)×10^9个细胞,共进行4个治疗周期。
治疗周期:所有患者均完成4个周期(共24周)治疗。
NK细胞严格质控:从患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,经体外培养14天(严格控制温度、二氧化碳等条件),确保细胞活率超85%、纯度达70%以上、杀伤功能≥40%,且无微生物污染后,通过静脉回输。
研究结果:联合治疗展现显著优势
经过4个周期治疗,细胞组在多项指标上优于靶向组,证实自体NK细胞的积极贡献。
1、临床疗效提升:细胞组的客观缓解率(肿瘤缩小或消失的比例)达76.67%,远高于靶向组的51.61%;疾病控制率(肿瘤未进展的比例)为86.67%,也明显优于靶向组的64.52%。这表明添加NK细胞后,更多患者肿瘤得到有效控制。

2、肿瘤标志物显著下降:肿瘤相关因子如低氧诱导因子(HIF-1α)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(VEGF)和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(PDGF)的水平在细胞组中更低。同时,癌胚抗原(CEA)、糖类抗原125(CA125)等标志物降幅更大,反映肿瘤活性被有效抑制。


3、免疫功能全面增强:细胞组患者外周血中CD3+、CD4+ T细胞和NK细胞数量显著增加,尤其NK细胞水平提升突出,表明机体“抗癌免疫力”增强。此外,血清免疫调节因子如白细胞介素-2(IL-2)和肿瘤坏死因子-β(TNF-β)水平升高,能协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。


4、安全性保障:两组不良反应(如腹泻、恶心呕吐、肝功能损害)发生率无显著差异。自体NK细胞源自患者自身,无排斥风险,治疗耐受性良好。
储存免疫细胞:为身体备好 “抗癌弹药库”
这项研究不仅为晚期肾细胞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,也让我们思考一个更长远的问题:既然 NK 细胞这么重要,能不能在健康的时候,就为身体储备一批 “活力满满的 NK 细胞”?
答案是可以的 —— 这正是近年来医学研究和健康管理的核心方向之一。
尤其是在 20-40 岁这个 “免疫黄金期”,我们体内的 NK 细胞活性最高、数量最充足。此时把免疫细胞(包括 NK 细胞)储存起来,就相当于 “留住了最好状态的抗癌兵力”。
等到未来需要时(比如不幸患上癌症,或者免疫功能随年龄衰退),再把这些健康的 NK 细胞回输体内,就能补充甚至替代那些 “疲惫不堪” 的 NK 细胞,帮身体重新建立起 “抗癌防线”。
内容来源网络公开资料,锐赛新媒体中心 综合整理。
声明:本文内容仅用于科普交流,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或治疗方案推荐。
文中涉及的科研成果、临床数据等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文献及权威机构发布,仅供参考。由于医学的复杂性,个体案例不代表普遍疗效,请勿盲目解读。
本平台不对用户基于本文内容作出的任何决策承担责任,相关治疗请务必前往正规医疗机构,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。
本文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。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公众号所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