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动态
关注锐赛微信公众号获取即时消息

中风后 “半生废”?别绝望!干细胞直接破局~

来源:锐赛细胞库 发布:2025-08-29 阅读:4


01

引言


对中老年人来说,缺血性脑中风堪称 “家庭危机触发器”——它发病急如闪电,往往在短短数小时内就打破一个家庭的平静。


更残酷的是,即便挺过急性期,痛苦也未必终结:有相关数据统计,约60%的幸存者会伴随终身功能障碍,可能是半边身体无法活动的偏瘫,可能是说不出话、咽不下饭的吞咽语言障碍,也可能是视力缺损、反复恶心呕吐,这些后遗症让患者生活质量大打折扣。



那么,如何才能帮这些患者重拾生活能力、减轻后遗症?


多年来,干细胞因具备免疫调节、抗炎和神经再生潜力,逐渐成为急性、亚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治疗的研究热点,但它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始终缺乏明确结论。


近期,日本学者发现:从长远看,干细胞在改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益处,可助力神经功能恢复,且全程未增加死亡风险,是兼具疗效及安全性的未来策略。





02

872例患者数据实证干细胞效用


大脑的正常运转,全靠脑血管这个 “24小时供血高速公路”—— 它一刻不停地输送氧气和养分,带走代谢废物。


可一旦这条 “公路” 拥堵(缺血),后果不堪设想:每延迟1分钟,就有190万个神经细胞死亡;每耽误1小时,大脑功能相当于衰老3.6年。更遗憾的是,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法让死亡的神经细胞再生,这也是很多患者终身受后遗症困扰的核心原因。



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的比较说明。左:缺血性中风分为血栓性和栓塞性亚型。右:出血性脑卒中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


而干细胞的出现,恰好打破了这一困境。它就像一颗 “多功能修复种子”:既能朝着神经细胞的方向分化,补充受损的神经组织;还自带 “辅助技能”—— 通过旁分泌效应释放细胞因子、生长因子等,促进微血管和神经网络修复,刺激内源性神经发生和突触生成;同时,它的免疫调节能力能调节中风后的过度炎症反应,阻止梗死面积扩大,为脑组织修复争取时间。


为了验证这份 “修复力” 的长期效果,日本学者做了一项严谨的研究:他们检索了5大医学数据库,最终纳入13项随机对照试验(共涉及872名患者),研究对象均为缺血性脑中风发作后1个月内接受治疗的患者(主要使用间充质干细胞),对照组则采用标准治疗或安慰剂,随访时间从6个月到3.5年不等。


研究主要用改良Rankin量表(mRS) 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(mRS 0-1分为 “完全恢复或轻微残疾”,0-2分为 “基本能自理”),同时密切监测严重不良事件(如癫痫、心脏病、胃肠道疾病)和死亡率。


结果令人振奋:


短期(90天):干细胞组达到mRS 0-2分的患者比例已显著高于对照组,显现出早期功能改善趋势;


 长期(1年):干细胞组195名患者中,23%(45 人)达到 mRS 0-1分,44%(87人)达到 mRS 0-2分;而对照组179名患者中,仅 12%(23人)达到 mRS 0-1分,34%(61人)达到 mRS 0-2分——这意味着,接受干细胞治疗的患者,“完全恢复” 或 “能自己吃饭、穿衣” 的比例明显更高。



比较治疗后90、180和365天(a、b和c)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平均差异的森林图,治疗后90、180和365天Barthel指数评分的平均差异(d、e和f),至最后一次随访(g)的严重不良事件风险,以及最后一次随访(h)的死亡风险


此外,部分研究还加入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(NIHSS)和Barthel 指数(BI)(均为评估中风后功能的常用工具),在部分时间点也显示出治疗组的改善趋势。


安全性方面更让人放心:干细胞组与对照组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、全因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,证明干细胞治疗不会增加额外健康风险。


基于这些数据,研究者认为:对发病1个月内的急性/亚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患者,干细胞治疗既安全,又能显著改善长期功能,未来有望成为标准护理的一部分。



03

降低缺血性脑中风二次复发风险


缺血性脑中风还有一个 “致命特点”—— 容易二次复发。它的病根是动脉粥样硬化,而这种病变往往波及整个动脉系统,在血管基础本就脆弱的情况下,40%的患者会在5年内遭遇二次复发。更可怕的是,二次中风的病情通常更重,致死致残率更高,不仅让患者承受更多痛苦,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。


而在降低复发风险这件事上,干细胞再次展现了 “修复者” 的实力——它能从根源上守护大脑的 “供血生命线”,减少中风复发可能。


1、修复血管,维持脑供血


美国 Ochsner-LSU 健康科学中心的研究发现,胎盘间充质干细胞(hPMSCs)能大量表达一种叫 “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- 2(ACE-2)” 的物质。这种物质产生的 Ang1-7,结合相关受体后能发挥三大作用:舒张血管、抵抗氧化、减轻炎症。


在急性脑中风小鼠模型中,ACE-2 及其产物成功维持了小鼠的脑血流量,缩小了脑梗死面积,有效阻止了慢性脑损伤的持续加重 —— 这意味着,干细胞能通过修复血管,让大脑持续获得充足供血,从基础上降低中风复发风险。




此外,间充质干细胞还能分泌肝生长因子、白介素 8、血管生成素等 “血管生长因子”,促进新血管生成和血管重塑,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,减少细胞凋亡,让 “供血高速公路” 重新变得通畅、坚固。


   2、改善动脉粥样硬化,掐断 “病根”


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复发的 “罪魁祸首”,而干细胞能从两个关键环节改善它:


① 调节胆固醇代谢:《Stem Cell Res Ther》期刊上的一项研究,收集了 78 名接受自体干细胞治疗的动脉硬化患者数据,追踪其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、血管内膜中膜厚度(IMT,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)。结果显示,脂肪干细胞能显著改善血脂 —— 提升 “好胆固醇”(高密度脂蛋白),降低 “坏胆固醇”(低密度脂蛋白)和残余样颗粒胆固醇,从代谢层面减轻动脉粥样硬化。



经过治疗,实验中一名患者IMT从1.7毫米降至1.1毫米


② 抑制炎症反应: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 “加速器”,会不断加重血管损伤。而干细胞能精准 “灭火”:它能分泌大量抗炎因子(如 IL-10、TGF-β1),同时抑制促炎因子(如 IL-1β、IL-6、TNF-α)的活性;还能阻止 NK 细胞增殖和 T 细胞分化,从源头抑制炎症,延缓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发展。


这意味着,干细胞不仅能降低缺血性脑中风的二次复发风险,对动脉粥样硬化高发的中老年人来说,还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。



04

结语


从改善长期后遗症、让患者重新 “自理生活”,到修复血管、改善动脉粥样硬化、降低二次复发风险,干细胞为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康复之路点亮了新的希望。


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应用的推进,未来,这种 “多功能修复种子” 或许能真正走进临床,成为脑中风治疗的 “标准选项”,让更多中老年人远离疾病威胁,重拾有质量、有尊严的生活。


参考文献:Ohta, H., Liu, X. & Maeda, M. Autologous 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 administration in arteriosclerosis and potential for anti-aging application: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. Stem Cell Res Ther 11, 538 (2020). https://doi.org/10.1186/s13287-020-02067-x

内容来源网络公开资料,锐赛新媒体中心 综合整理。


声明:本文内容仅用于科普交流,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或治疗方案推荐。


文中涉及的科研成果、临床数据等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文献及权威机构发布,仅供参考。由于医学的复杂性,个体案例不代表普遍疗效,请勿盲目解读。


本平台不对用户基于本文内容作出的任何决策承担责任,相关治疗请务必前往正规医疗机构,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。


本文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。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公众号所有。

cache
Processed in 0.014138 Second.